钨合金(如W-Ni-Fe、W-Ni-Cu等)因其高密度、高强度及优异的耐高温性能,广泛应用于军工、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。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调整成分配方,可显著提升其力学性能、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。
1. 粉末冶金工艺优化
超细粉末制备:采用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(PREP)或氢还原法制备亚微米级钨粉(D50≤0.5μm),提高烧结活性,使合金致密度≥99.5%。
改进烧结工艺: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(SPS)或热等静压(HIP),在较低温度(1400-1500℃)下实现完全致密化,避免晶粒异常长大,晶粒度控制在5-10μm。
液相烧结优化:调整Ni/Fe比例(通常7:3至3:1),优化烧结助剂(如添加0.5% Co),促进均匀液相形成,减少孔隙率。
2. 钨合金成分设计
增强相掺杂:引入纳米级碳化钛(TiC)或氧化镧(La₂O₃)作为弥散强化相,提升高温强度(1000℃下抗拉强度提高20%)。
稀土元素改性:添加0.1-0.5% Y或Ce,净化晶界,抑制高温晶界滑移,使蠕变寿命延长3倍。
固溶强化:调整Ni-Fe-Cu比例(如90W-7Ni-3Fe),优化粘结相韧性,同时保持高密度(≥17.5g/cm³)。
3. 钨铜合金后处理工艺改进
热机械处理:采用热轧+时效处理(800℃×2h),引入位错强化,使抗拉强度突破1200MPa。
表面强化:通过化学气相沉积(CVD)或物理气相沉积(PVD)在表面形成TiN/Al₂O₃涂层,耐腐蚀性提升10倍。
3D打印技术:采用激光选区熔化(SLM)制备复杂构件,通过快速凝固获得超细晶组织(晶粒尺寸1-3μm)。
4. 性能提升效果
某军工企业通过优化W-Ni-Fe配方(添加0.3% La₂O₃)和SPS烧结工艺,使合金动态抗冲击性能提高40%,弹道测试侵彻深度增加15%。未来可探索高熵合金化(如W-Ta-Mo-Nb)或纳米晶/非晶复合结构,进一步突破性能极限。